安装CentOS 出现Disk sda contains BIOS RAID metadata解决方法
在安装CentOS 6系统的时候,当进到检测硬盘的时候,总是过不去,报错如下: Disk sda contains BIOS RAID metadata, but is not part of any recognized BIOS RAID sets. Ignoring disk sda 。
如下图显示:
解决办法1:
硬盘显示偶尔/dev/sda,偶尔/dev/sdb。。
从提示看貌似以前该硬盘做过RAID。。但问题是,这是个新的硬盘这样提示。该提示导致系统无法认到硬盘,没法继续安装系统。
后来经过一番Google,安装系统时,输入linux nodmraid就可以继续安装了。。
linux nodmraid命令的意思是关掉阵列。
进入安装选择菜单时
按TAB键,会进入到Linux的命令行模式,然后在启动命令行的后面添加nodmraid(注意前面先加个空格)并按ENTER。
接下进入安装的过程就会发现硬盘找到了。
>vmlinuz initrd=initrd.img nodmraid
要想在后续安装系统时不会出现以上提示,以下是彻底解决方法:
把硬盘放到另外一台机器上
# dmraid -rE /dev/sdb
no raid disks and with names: “/dev/sdb”
不行啊。网上搜索一下,有朋友给出一个更加简单的办法,用parted
网上搜索一下,有朋友给出一个更加简单的办法,用parted
# parted /dev/sdb –script mklabel gpt
# parted /dev/sdb –script — mkpart primary 0 -1
Warning: The resulting partition is not properly aligned for best performance.
# parted /dev/sdb –script print
Model: ATA TOSHIBA MK1002TS (scsi)
Disk /dev/sdb: 1000GB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B/512B
Partition Table: gpt
Number Start End Size File system Name Flags
1 17.4kB 1000GB 1000GB primary处理完,放回原来的机器,居然就没问题,顺利装完系统。
如果是这样,在急救模式下,运行parted,也是应该没问题。
如果还不行,最后一招就是DD
dd if=/dev/null of=/dev/sda bs=512 count=1
解决办法2(推荐):
其实多数情况下这种提示我们进入bios下面的 Advanced Options 里按图片选择 这个AHCI 就可以了。
Linux 下用 smartd 监测硬盘状况
和处理器、内存比较,硬盘是服务器上最慢的子系统、是最容易出现性能瓶颈的地方,也是最脆弱的部分。因为硬盘离处理器距离最远而且访问硬盘要涉及到一些机械操作,比如转轴、寻轨等,而机械是容易出故障的。作为 VPS 服务商和系统管理员来说,最害怕的就是硬盘出毛病,所以监测硬盘的健康状况、提前预警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们 PC 服务器上差不多1.5年都会有硬盘坏掉,坏掉前一点征兆都没有,SUN 服务器上的情况要好得到,很多 SATA/SCSI 硬盘运行了5年都没问题,看样子品牌服务器还是贵得有理由的。VPSee 前段时间看过 Google 发表的一篇论文:Failure Trends in a Large Disk Drive Population 也证实了我们的经历,结论是所有坏掉的硬盘中只有60%可以被 S.M.A.R.T. 检测到,也就是说 S.M.A.R.T. 的测试结果只有60%是正确的,所以我们还不能完全依赖 S.M.A.R.T. 的监测结果。
目前市面上所有的硬盘都具有 S.M.A.R.T. (Self-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 特性,smartmontools 就是利用这一特性监测硬盘的软件包,包含 smartctl 和 smartd 两个程序,前者是前台命令行工具、后者是后台运行程序,smartmontools 不是 Linux 的专利,也支持 BSD, Solaris 等系统。
安装 smartmontools
在 CentOS 5.x 下安装:
# yum install kernel-utils
在 CentOS 6.x/Fedora 下安装:
# yum install smartmontools
在 Debian/Ubuntu 下安装:
# apt-get install smartmontools
使用 smartmontools
在使用 smartmontools 测试之前先检查一下硬盘是否具有 SMART 特性:
# smartctl -i /dev/sda
=== START OF INFORMATION SECTION ===
Device Model: SEAGATE ST32500NSSUN250G 0741B58YP8
Serial Number: 5QE58YP8
Firmware Version: 3.AZK
User Capacity: 250,056,000,000 bytes
Device is: Not in smartctl database [for details use: -P showall]
ATA Version is: 7
ATA Standard is: Exact ATA specification draft version not indicated
Local Time is: Thu Jul 22 22:39:07 2010 SAST
SMART support is: Available – device has SMART capability.
SMART support is: Enabled
如果上面 SMART support 是 Disabled 状态的话,需要开启 SMART 的支持:
# smartctl -s on /dev/sda
=== START OF ENABLE/DISABLE COMMANDS SECTION ===
SMART Enabled.
检查硬盘状况,如果下面的结果不是 PASSED 的话你需要立刻警觉起来,马上备份所有数据,硬盘随时都可能出问题(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就算结果是 PASSED 并不意味着硬盘100%就安全,PASS 不能代表没问题,没 PASS 代表一定有问题):
# smartctl -H /dev/sda
=== START OF READ SMART DATA SECTION ===
SMART overall-health self-assessment test result: PASSED
做个快速自检:
# smartctl -t short /dev/sda
=== START OF OFFLINE IMMEDIATE AND SELF-TEST SECTION ===
Sending command: “Execute SMART Short self-test routine immediately in off-line mode”.
Drive command “Execute SMART Short self-test routine immediately in off-line mode” successful.
Testing has begun.
Please wait 1 minutes for test to complete.
Test will complete after Thu Jul 22 22:51:00 2010
Use smartctl -X to abort test.
执行上面的自检命令后等待一段时间,可以通过下面命令来看进度和结果:
# smartctl -l selftest /dev/sda
=== START OF READ SMART DATA SECTION ===
SMART Self-test log structure revision number 1
Num Test_Description Status Remaining LifeTime(hours) LBA_of_first_error
# 1 Short offline Completed without error 00% 20949 -
# 2 Short offline Completed without error 00% 20947 -
要做长时间自检的话(很耗时,建议放在凌晨时间段做):
# smartctl -t long /dev/sda
查看出错日志:
# smartctl -l error /dev/sda
=== START OF READ SMART DATA SECTION ===
SMART Error Log Version: 1
No Errors Logged
配置 smartmontools
在 CentOS/Fedora 下:
# vi /etc/smartd.conf
# /etc/init.d/smartd restart
在 Debian/Ubuntu 下:
# vi /etc/default/smartmontools
# vi /etc/smartd.conf
# /etc/init.d/smartmontools restart
可以通过修改以上的 smartmontools 的配置文件来定期对硬盘做健康检查,就像给人定期体检一样,体检过了并不代表就没病(很多疾病用体检的设备都查不到),所以这也符合 Google 的硬盘报告所说的情况,所有坏掉的硬盘中只有60%可以被 S.M.A.R.T. 检测到(所有生病的人中只有60%能在体检的时候发现)。
Linux系统中的load average
一、什么是load average?
linux系统中的Load对当前CPU工作量的度量 (WikiPedia: the system load is a measure of the amount of work that a computer system is doing)。也有简单的说是进程队列的长度。
Load Average 就是一段时间 (1 分钟、5分钟、15分钟) 内平均 Load 。
我们可以通过系统命令”w”查看当前load average情况
[root@CNC-BJ-5-3N1 ~]# w
20:01:55 up 76 days, 8:20, 6 users, load average: 1.30, 1.48, 1.69
上面内容显示系统负载为“1.30, 1.48, 1.69”,这3个值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位1.30:表示最近1分钟平均负载
第二位1.48:表示最近5分钟平均负载
第三位1.69:表示最近15分钟平均负载
PS. linux系统是5秒钟进行一次Load采样
二、load average值的含义
2.1 单核处理器
假设我们的系统是单CPU单内核的,把它比喻成是一条单向马路,把CPU任务比作汽车。当车不多的时候,load <1;当车占满整个马路的时候 load=1;当马路都站满了,而且马路外还堆满了汽车的时候,load>1
Load < 1
Load = 1
Load >1
2.2 多核处理器
我们经常会发现服务器Load > 1但是运行仍然不错,那是因为服务器是多核处理器(Multi-core)。
假设我们服务器CPU是2核,那么将意味我们拥有2条马路,我们的Load = 2时,所有马路都跑满车辆。
Load = 2时马路都跑满了
#查看CPU core
grep ‘model name’ /proc/cpuinfo | wc -l
3. 什么样的Load average值要提高警惕
0.7 < load < 1: 此时是不错的状态,如果进来更多的汽车,你的马路仍然可以应付。
load = 1: 你的马路即将拥堵,而且没有更多的资源额外的任务,赶紧看看发生了什么吧。
load > 5: 非常严重拥堵,我们的马路非常繁忙,每辆车都无法很快的运行
4. 三种Load值,应该看哪个?
通常我们先看15分钟load,如果load很高,再看1分钟和5分钟负载,查看是否有下降趋势。
1分钟负载值 > 1,那么我们不用担心,但是如果15分钟负载都超过1,我们要赶紧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查看这三个值。
nginx访问域名自动加端口和nginx访问域名rewrite跳转
需求:nginx规则,所有对OA.vps12.info的访问,redirect到uc.vps12.com
写法: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uc.vps12.com;
index index.htm index.php;
root /export/home/www
if ($host = “oa.vps12.info”){
rewrite ^/(.*)$ http://uc.vps12.com/$1 permanent;
}
}
如何自动加端口呢?有时我们需要这样的需求: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bbs.vps12.com;
rewrite “^/(.*)$” http://bbs.vps12.com:8066/$1 break;
}
【符号注释】
^ 匹配字符串的开始
/ 匹配域名的分隔符
. 匹配除换行符以外的任意字符
* 重复零次或更多次
(.*) 匹配任意字符
.* 匹配任意文本
$ 匹配字符串的结束
Windows下的PHP安装文件线程安全和非线程安全的区别
从2000年10月20日发布的第一个Windows版的PHP3.0.17开始的都是线程安全的版本,这是由于与Linux/Unix系统是采用 多进程的工作方式不同的是Windows系统是采用多线程的工作方式。如果在IIS下以CGI方式运行PHP会非常慢,这是由于CGI模式是建立在多进程 的基础之上的,而非多线程。一般我们会把PHP配置成以ISAPI的方式来运行,ISAPI是多线程的方式,这样就快多了。但存在一个问题,很多常用的 PHP扩展是以Linux/Unix的多进程思想来开发的,这些扩展在ISAPI的方式运行时就会出错搞垮IIS。而用线程安全版本的话顶多只是搞跨某个 线程,而不会影响到整个IIS的安全。
当然在IIS下CGI模式才是 PHP运行的最安全方式,但CGI模式对于每个HTTP请求都需要重新加载和卸载整个PHP环境,其消耗是巨大的。为了兼顾IIS下PHP的效率和安全, 有人给出了FastCGI的解决方案。FastCGI可以让PHP的进程重复利用而不是每一个新的请求就重开一个进程。同时FastCGI也可以允许几个 进程同时执行。这样既解决了CGI进程模式消耗太大的问题,又利用上了CGI进程模式不存在线程安全问题的优势。
因此,如果是使用ISAPI的方式来运行PHP就必须用Thread Safe(线程安全)的版本;而用FastCGI模式运行PHP的话就没有必要用线程安全检查了,用None Thread Safe(NTS,非线程安全)的版本能够更好的提高效率。
因此,如果是使用ISAPI的方式来运行PHP就必须用Thread Safe(线程安全)的版本;而用FastCGI模式运行PHP的话就没有必要用线程安全检查了,用None Thread Safe(NTS,非线程安全)的版本能够更好的提高效率。
附:德问相关问题摘录
下载PHP安装文件时,我看到有两种不同的二进制文件,像是非线程安全(Non Thread Safe)和线程安全(Thread Safe),比如该页面所列:http://windows.php.net/download/。这个是什么意思,之间有什么区别?
这个主要是针对web server 而言,在windows环境下,如果你使用的web server 是apchae 或者 iis 7以下版本,则应该选择线程安全的安装文件,而如果你使用Fast-cgi模式时,可以选择非线程安全,因为 web sever 本身能保证线程安全。
当然还有二进制文件编译时所使用的编译器:vc9 (vs系列) vc6(gcc)
如楼上所言,是针对web server的,部分web server在处理应用请求的时候是用多线程而非多进程的方式处理,线程方式因为涉及到共享寄存器和内存,所以很容易出错,这个时候程序就需要花一些额外的经历去处理寄存器中的数据一致性,即保证线程安全。
所以是否采用线程安全主要看你的web server所采用的PHP请求处理方式,如果是多线程处理,那么请选择线程安全的,否则选择非线程安全的,如楼上所说Fast-cgi方式可选择非线程安全的
iis7 下动态压缩(gzip压缩)的压缩率更改办法
iis7下默认压缩率是静态压缩: 0, 动态压缩: 7
一般认为: 压缩率9是性价比最好的压缩率
怎么改变默认的压缩率呢? 运行以下命令即可:
%windir%\system32\inetsrv\appcmd.exe set config -section:httpCompression -[name='gzip'].dynamicCompressionLevel:9
%windir%\system32\inetsrv\appcmd.exe set config -section:httpCompression -[name='gzip'].staticCompressionLevel:9
命令运行后, 必须重启IIS, 新的压缩率才开始生效
apache支持下载docx,pptx,rar等文件
apache web服务器的站点,下载pptx,docx,xlsx文件,却被浏览器当作zip文件保存。
这不是浏览器的问题,而是apache不认docx,pptx,,xlsx等Microsoft Office 2007+的文件格式,而这些文件本身是zip压缩文件,所以被apache当作zip压缩文件发给浏览器了。
做个形像一点的比喻:浏览器请求一个url路径,这个路径指向一个.pptx文件,apache从web服务器的目录(磁盘上)查到这个文件,但它不知道这个文件是什么类型(注意:文件类型并不是由文件名后缀决定的,而是文件本身内容所决定),于是它通过分析这个文件内容,发现这个文件像是个zip压缩档,文件大小为12345字节,于是它给浏览器说:“嘿,你请求的是个zip压缩文件,它的大小为12345个字节,文件名是 abcd.pptx 。下面是这个文件的内容,请接收”
浏览器收到消息后,得知apache要发给自己一个zip压缩档,于是一边弹出对话框、询问用户是直接打开、还是保存到硬盘,一边把apache接下来发回的数据保存到缓冲区(或者保存到硬盘的临时目录里),等用户做好选择后,采取相应的打开或是保存的操作。
形象的说明,并不是十分准确的,但大体过程如此。
那现在的问题在于apache因为不认识这个pptx文件,那我们要教会apache,让它知道。我们可以通过mime.types文件让告诉它:
修改mime.types文件,在其中加上
application/vnd.ms-word.document.macroEnabled.12 docm
application/vnd.openxmlformats-officedocument.wordprocessingml.document docx
application/vnd.openxmlformats-officedocument.wordprocessingml.template dotx
application/vnd.ms-powerpoint.template.macroEnabled.12 potm
application/vnd.openxmlformats-officedocument.presentationml.template potx
application/vnd.ms-powerpoint.addin.macroEnabled.12 ppam
application/vnd.ms-powerpoint.slideshow.macroEnabled.12 ppsm
application/vnd.openxmlformats-officedocument.presentationml.slideshow ppsx
application/vnd.ms-powerpoint.presentation.macroEnabled.12 pptm
application/vnd.openxmlformats-officedocument.presentationml.presentation pptx
application/vnd.ms-excel.addin.macroEnabled.12 xlam
application/vnd.ms-excel.sheet.binary.macroEnabled.12 xlsb
application/vnd.ms-excel.sheet.macroEnabled.12 xlsm
application/vnd.openxmlformats-officedocument.spreadsheetml.sheet xlsx
application/vnd.ms-excel.template.macroEnabled.12 xltm
application/vnd.openxmlformats-officedocument.spreadsheetml.template xltx
这样的一部分代码,这里包含了ms office相关的很多文件类型。
mime.types文件位置
那mime.types文件在什么位置呢?
对于windows版本的apache,它在apache安装目录下的conf子目录里,典型位置为 X:\Program Files\Apache Group\Apache2\conf\mime.types
而linux版本下,通常位于/etc/mime.types, 如redhat/centos/fedora都是如此,debian/ubuntu系列应该也在这里,个人没有亲自查证。
不过centos并不推荐在这里修改,参看这里 http://www.centos.org/docs/5/html/Deployment_Guide-en-US/s1-apache-config.html TypesConfig一小节
Instead of editing /etc/mime.types, the recommended way to add MIME type mappings is to use the AddType directive.
建议不要去修改 /etc/mime.types ,添加MIME type的推荐方法是使用apache的 AddType 指令.
AddType application/vnd.ms-word.document.macroEnabled.12 docm
AddType application/vnd.openxmlformats-officedocument.wordprocessingml.document docx
AddType application/vnd.openxmlformats-officedocument.wordprocessingml.template dotx
AddType application/vnd.ms-powerpoint.template.macroEnabled.12 potm
AddType application/vnd.openxmlformats-officedocument.presentationml.template potx
AddType application/vnd.ms-powerpoint.addin.macroEnabled.12 ppam
AddType application/vnd.ms-powerpoint.slideshow.macroEnabled.12 ppsm
AddType application/vnd.openxmlformats-officedocument.presentationml.slideshow ppsx
AddType application/vnd.ms-powerpoint.presentation.macroEnabled.12 pptm
AddType application/vnd.openxmlformats-officedocument.presentationml.presentation pptx
AddType application/vnd.ms-excel.addin.macroEnabled.12 xlam
AddType application/vnd.ms-excel.sheet.binary.macroEnabled.12 xlsb
AddType application/vnd.ms-excel.sheet.macroEnabled.12 xlsm
AddType application/vnd.openxmlformats-officedocument.spreadsheetml.sheet xlsx
AddType application/vnd.ms-excel.template.macroEnabled.12 xltm
AddType application/vnd.openxmlformats-officedocument.spreadsheetml.template xltx
可以把这些指令加到apache的配置文件里,该指令在apache里出现过N次,不需多说,照着加进去就对了。
rar怎么支持呢?其实也很容易。找一下zip然后在zip支持下加一条一样的。把zip改成rar重启apache就可以了。
MySQL 配置优化
安装MySQL后,配置文件my.cnf在 /MySQL安装目录/share/mysql目录中,该目录中还包含多个配置文件可供参考,有my-large.cnf ,my-huge.cnf, my-medium.cnf,my-small.cnf,分别对应大中小型数据库应用的配置。win环境下即存在于MySQL安装目录中的.ini文件。
下面列出了对性能优化影响较大的主要变量,主要分为连接请求的变量和缓冲区变量。
1. 连接请求的变量:
1) max_connections
MySQL的最大连接数,增加该值增加mysqld 要求的文件描述符的数量。如果服务器的并发连接请求量比较大,建议调高此值,以增加并行连接数量,当然这建立在机器能支撑的情况下,因为如果连接数越多,介于MySQL会为每个连接提供连接缓冲区,就会开销越多的内存,所以要适当调整该值,不能盲目提高设值。
数值过小会经常出现ERROR 1040: Too many connections错误,可以过’conn%’通配符查看当前状态的连接数量,以定夺该值的大小。
show variables like ‘max_connections’ 最大连接数
show status like ‘max_used_connections’响应的连接数
如下: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max_connections‘;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max_connections | 256 |
+———————–+——-+
mysql> show status like ‘max%connections‘;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max_used_connections | 256|
+—————————-+——-+
max_used_connections / max_connections * 100% (理想值≈ 85%)
如果max_used_connections跟max_connections相同 那么就是max_connections设置过低或者超过服务器负载上限了,低于10%则设置过大。
2) back_log
MySQL能暂存的连接数量。当主要MySQL线程在一个很短时间内得到非常多的连接请求,这就起作用。如果MySQL的连接数据达到max_connections时,新来的请求将会被存在堆栈中,以等待某一连接释放资源,该堆栈的数量即back_log,如果等待连接的数量超过back_log,将不被授予连接资源。
back_log值指出在MySQL暂时停止回答新请求之前的短时间内有多少个请求可以被存在堆栈中。只有如果期望在一个短时间内有很多连接,你需要增加它,换句话说,这值对到来的TCP/IP连接的侦听队列的大小。
当观察你主机进程列表(mysql> show full processlist),发现大量264084 | unauthenticated user | xxx.xxx.xxx.xxx | NULL | Connect | NULL | login | NULL 的待连接进程时,就要加大back_log 的值了。
默认数值是50,可调优为128,对于Linux系统设置范围为小于512的整数。
3) interactive_timeout
一个交互连接在被服务器在关闭前等待行动的秒数。一个交互的客户被定义为对mysql_real_connect()使用CLIENT_INTERACTIVE 选项的客户。
默认数值是28800,可调优为7200。
2. 缓冲区变量
全局缓冲:
4) key_buffer_size
key_buffer_size指定索引缓冲区的大小,它决定索引处理的速度,尤其是索引读的速度。通过检查状态值Key_read_requests和Key_reads,可以知道key_buffer_size设置是否合理。比例key_reads / key_read_requests应该尽可能的低,至少是1:100,1:1000更好(上述状态值可以使用SHOW STATUS LIKE ‘key_read%’获得)。
key_buffer_size只对MyISAM表起作用。即使你不使用MyISAM表,但是内部的临时磁盘表是MyISAM表,也要使用该值。可以使用检查状态值created_tmp_disk_tables得知详情。
举例如下: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key_buffer_size‘;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key_buffer_size | 536870912 |
+———— ———-+————+
key_buffer_size为512MB,我们再看一下key_buffer_size的使用情况:
mysql>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key_read%‘;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Key_read_requests| 27813678764 |
| Key_reads | 6798830 |
+————————+————-+
一共有27813678764个索引读取请求,有6798830个请求在内存中没有找到直接从硬盘读取索引,计算索引未命中缓存的概率:
key_cache_miss_rate =Key_reads / Key_read_requests * 100%,设置在1/1000左右较好
默认配置数值是8388600(8M),主机有4GB内存,可以调优值为268435456(256MB)。
5) query_cache_size
使用查询缓冲,MySQL将查询结果存放在缓冲区中,今后对于同样的SELECT语句(区分大小写),将直接从缓冲区中读取结果。
通过检查状态值Qcache_*,可以知道query_cache_size设置是否合理(上述状态值可以使用SHOW STATUS LIKE ‘Qcache%’获得)。如果Qcache_lowmem_prunes的值非常大,则表明经常出现缓冲不够的情况,如果Qcache_hits的值也非常大,则表明查询缓冲使用非常频繁,此时需要增加缓冲大小;如果Qcache_hits的值不大,则表明你的查询重复率很低,这种情况下使用查询缓冲反而会影响效率,那么可以考虑不用查询缓冲。此外,在SELECT语句中加入SQL_NO_CACHE可以明确表示不使用查询缓冲。
与查询缓冲有关的参数还有query_cache_type、query_cache_limit、query_cache_min_res_unit。
query_cache_type指定是否使用查询缓冲,可以设置为0、1、2,该变量是SESSION级的变量。
query_cache_limit指定单个查询能够使用的缓冲区大小,缺省为1M。
query_cache_min_res_unit是在4.1版本以后引入的,它指定分配缓冲区空间的最小单位,缺省为4K。检查状态值Qcache_free_blocks,如果该值非常大,则表明缓冲区中碎片很多,这就表明查询结果都比较小,此时需要减小query_cache_min_res_unit。
举例如下:
mysql>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qcache%‘;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Qcache_free_blocks | 22756 |
| Qcache_free_memory | 76764704 |
| Qcache_hits | 213028692 |
| Qcache_inserts | 208894227 |
| Qcache_lowmem_prunes | 4010916 |
| Qcache_not_cached | 13385031 |
| Qcache_queries_in_cache | 43560 |
| Qcache_total_blocks | 111212 |
+——————————-+—————–+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query_cache%‘;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query_cache_limit | 2097152 |
| query_cache_min_res_unit | 4096 |
| query_cache_size | 203423744 |
| query_cache_type | ON |
| query_cache_wlock_invalidate | OFF |
+————————————–+—————+
查询缓存碎片率= Qcache_free_blocks / Qcache_total_blocks * 100%
如果查询缓存碎片率超过20%,可以用FLUSH QUERY CACHE整理缓存碎片,或者试试减小query_cache_min_res_unit,如果你的查询都是小数据量的话。
查询缓存利用率= (query_cache_size – Qcache_free_memory) / query_cache_size * 100%
查询缓存利用率在25%以下的话说明query_cache_size设置的过大,可适当减小;查询缓存利用率在80%以上而且Qcache_lowmem_prunes > 50的话说明query_cache_size可能有点小,要不就是碎片太多。
查询缓存命中率= (Qcache_hits – Qcache_inserts) / Qcache_hits * 100%
示例服务器查询缓存碎片率=20.46%,查询缓存利用率=62.26%,查询缓存命中率=1.94%,命中率很差,可能写操作比较频繁吧,而且可能有些碎片。
每个连接的缓冲
6) record_buffer_size
每个进行一个顺序扫描的线程为其扫描的每张表分配这个大小的一个缓冲区。如果你做很多顺序扫描,你可能想要增加该值。
默认数值是131072(128K),可改为16773120 (16M)
7) read_rnd_buffer_size
随机读缓冲区大小。当按任意顺序读取行时(例如,按照排序顺序),将分配一个随机读缓存区。进行排序查询时,MySQL会首先扫描一遍该缓冲,以避免磁盘搜索,提高查询速度,如果需要排序大量数据,可适当调高该值。但MySQL会为每个客户连接发放该缓冲空间,所以应尽量适当设置该值,以避免内存开销过大。
一般可设置为16M
sort_buffer_size
每个需要进行排序的线程分配该大小的一个缓冲区。增加这值加速ORDER BY或GROUP BY操作。
默认数值是2097144(2M),可改为16777208 (16M)。
9) join_buffer_size
联合查询操作所能使用的缓冲区大小
record_buffer_size,read_rnd_buffer_size,sort_buffer_size,join_buffer_size为每个线程独占,也就是说,如果有100个线程连接,则占用为16M*100
10) table_cache
表高速缓存的大小。每当MySQL访问一个表时,如果在表缓冲区中还有空间,该表就被打开并放入其中,这样可以更快地访问表内容。通过检查峰值时间的状态值Open_tables和Opened_tables,可以决定是否需要增加table_cache的值。如果你发现open_tables等于table_cache,并且opened_tables在不断增长,那么你就需要增加table_cache的值了(上述状态值可以使用SHOW STATUS LIKE ‘Open%tables’获得)。注意,不能盲目地把table_cache设置成很大的值。如果设置得太高,可能会造成文件描述符不足,从而造成性能不稳定或者连接失败。
1G内存机器,推荐值是128-256。内存在4GB左右的服务器该参数可设置为256M或384M。
11) max_heap_table_size
用户可以创建的内存表(memory table)的大小。这个值用来计算内存表的最大行数值。这个变量支持动态改变,即set @max_heap_table_size=#
这个变量和tmp_table_size一起限制了内部内存表的大小。如果某个内部heap(堆积)表大小超过tmp_table_size,MySQL可以根据需要自动将内存中的heap表改为基于硬盘的MyISAM表。
12) tmp_table_size
通过设置tmp_table_size选项来增加一张临时表的大小,例如做高级GROUP BY操作生成的临时表。如果调高该值,MySQL同时将增加heap表的大小,可达到提高联接查询速度的效果,建议尽量优化查询,要确保查询过程中生成的临时表在内存中,避免临时表过大导致生成基于硬盘的MyISAM表。
mysql>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created_tmp%‘;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Created_tmp_disk_tables | 21197 |
| Created_tmp_files | 58 |
| Created_tmp_tables | 1771587 |
+——————————–+———–+
每次创建临时表,Created_tmp_tables增加,如果临时表大小超过tmp_table_size,则是在磁盘上创建临时表,Created_tmp_disk_tables也增加,Created_tmp_files表示MySQL服务创建的临时文件文件数,比较理想的配置是:
Created_tmp_disk_tables / Created_tmp_tables * 100%
默认为16M,可调到64-256最佳,线程独占,太大可能内存不够I/O堵塞
13) thread_cache_size
可以复用的保存在中的线程的数量。如果有,新的线程从缓存中取得,当断开连接的时候如果有空间,客户的线置在缓存中。如果有很多新的线程,为了提高性能可以这个变量值。
通过比较 Connections和Threads_created状态的变量,可以看到这个变量的作用。
默认值为110,可调优为80。
14) thread_concurrency
推荐设置为服务器 CPU核数的2倍,例如双核的CPU, 那么thread_concurrency的应该为4;2个双核的cpu, thread_concurrency的值应为8。默认为8
15) wait_timeout
指定一个请求的最大连接时间,对于4GB左右内存的服务器可以设置为5-10。
3. 配置InnoDB的几个变量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对于InnoDB表来说,innodb_buffer_pool_size的作用就相当于key_buffer_size对于MyISAM表的作用一样。InnoDB使用该参数指定大小的内存来缓冲数据和索引。对于单独的MySQL数据库服务器,最大可以把该值设置成物理内存的80%。
根据MySQL手册,对于2G内存的机器,推荐值是1G(50%)。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主要控制了innodb将log buffer中的数据写入日志文件并flush磁盘的时间点,取值分别为0、1、2三个。0,表示当事务提交时,不做日志写入操作,而是每秒钟将log buffer中的数据写入日志文件并flush磁盘一次;1,则在每秒钟或是每次事物的提交都会引起日志文件写入、flush磁盘的操作,确保了事务的ACID;设置为2,每次事务提交引起写入日志文件的动作,但每秒钟完成一次flush磁盘操作。
实际测试发现,该值对插入数据的速度影响非常大,设置为2时插入10000条记录只需要2秒,设置为0时只需要1秒,而设置为1时则需要229秒。因此,MySQL手册也建议尽量将插入操作合并成一个事务,这样可以大幅提高速度。
根据MySQL手册,在允许丢失最近部分事务的危险的前提下,可以把该值设为0或2。
innodb_log_buffer_size
log缓存大小,一般为1-8M,默认为1M,对于较大的事务,可以增大缓存大小。
可设置为4M或8M。
innodb_additional_mem_pool_size
该参数指定InnoDB用来存储数据字典和其他内部数据结构的内存池大小。缺省值是1M。通常不用太大,只要够用就行,应该与表结构的复杂度有关系。如果不够用,MySQL会在错误日志中写入一条警告信息。
根据MySQL手册,对于2G内存的机器,推荐值是20M,可适当增加。
innodb_thread_concurrency=8
推荐设置为 2*(NumCPUs+NumDisks),默认一般为8
隐藏Apache的版本号及其它敏感信息
隐藏Apache的版本号及其它敏感信息
默认情况下,很多Apache安装时会显示版本号及操作系统版本,甚至会显示服务器上安装的是什么样的Apache模块。这些信息可以为黑客所用,并且黑客还可以从中得知你所配置的服务器上的很多设置都是默认状态。
这里有两条语句,你需要添加到你的httpd.conf文件中:
ServerSignature Off
ServerTokens Prod
ServerSignature出现在Apache所产生的像404页面、目录列表等页面的底部。ServerTokens目录被用来判断Apache会在Server HTTP响应包的头部填充什么信息。如果把ServerTokens设为Prod,那么HTTP响应包头就会被设置成:
Server:Apache
Win2003下Apache性能优化
一直习惯在Solaris和linux下跑amp,前些时服务器硬盘坏掉,所以启用新服务器。新系统是Windows 2003 Server,在上面按Unix上的经验配置Apache和Mysql时问题多多,经过折腾,总算是让服务器稳定下来,总结问题和解决办法如下(apache2.2.8+Mysql5.0.51a+php5.2.5):
1、Apache线程数和超时设置
Apache的线程数控制文件为conf/exrtra/http-mpm.conf,需要在httpd.conf中将 Include conf/extra/httpd-mpm.conf前#去掉,以使得http-mpm.conf生效。
在Windows系统中,起作用的是Winnt mpm段,
ThreadsPerChild 150
MaxRequestsPerChild 0
缺省的配置一般够用,但负荷大的网站就要修改了,否则网站一下就变慢或没有响应了。实际可以根据apache-status查看apache实时连接状态,我的服务器最后设置如下:
ThreadsPerChild 350
ThreadLimit 350
MaxRequestsPerChild 10000
Win32DisableAcceptEx
EnableMMAP Off
EnableSendfile Off
其中ThreadLimit是占用系统线程数限制,最好加上,否则会产生内存溢出导致Apache当掉。
MaxRequestsPerChild我理解是请求的缓存数,太小了影响性能,占用cpu时间,太大了占用内存资源,想象一下你网站的文件个数,然后自己设定,只要不为0就可以,防止内存溢出。
ThreadsPerChlid是apache的线程数,就是开了这么多的线程来等待响应客户端请求,需要根据apache-status实时的监控调节,大了会占用过多内存,小了会导致连接不上。而且应该同时修改httpd-default.php超时设置来配合。
在httpd.conf中去掉Include conf/extra/httpd-default.conf前的#以使httpd-default.php生效。
其中调节以下参数
Timeout 15 (连接超时缺省为300,太大了,缩小会减少同时连接数,即上面占用的实际线程数)
KeepAlive On (开启可以提高性能,因为一个页面一般会有多个请求)
MaxKeepAliveRequests 50 (这个数目自己根据网页内容调节)
KeepAliveTimeout 5 (这个小于Timeout就行)
Windows下长期运行Apache还是不如Unix稳定,可以让Apache在凌晨人少时自动重启,用Windows的计划任务可以非常方便的实现这一点,这样网管基本上可以安心睡觉了。